33 知识百科, 146070 产品, 4958 品牌, 3408 购物指南
笔记 活动 朋友圈 视频 攻略 知识百科 Q&A怎么办 发现 话题 逛商城
更多频道+
可选择多项:
LANGUAGE
English 中文 Español
频道
年龄
31-40 岁
51-70 岁
19-30 岁
41-50 岁
70+ 岁
婴儿
宝宝 6-12月
儿童 1-3岁
幼儿 3-5岁
小学生 5-12岁
青少年 12-18岁
地点
去那玩
博物馆
露营
亲子餐厅
探店
兴趣
玩具
动物圈
影视
搞笑
情感
游戏
园艺
运动
解压
中美差异
旅游
我的经历
学习
艺术
音乐
情商
科学科普
商业
职场
图书
学习
医疗
妈妈
产前
宝宝辅食
家居
美妝
美食
辣妈时尚
健身
兴趣地点
国家或地区
州或省
城市

提交

侵权投诉

使用此表单可根据涉嫌侵犯版权的情况来标识您要删除的该网站上的内容:

常说这1种话,伴侣、孩子都会远离你

你遇到过“反驳型人格”吗?

他们习惯在对话中使用这类句式:

“不是、不对、不是你说的这样,而是……”

就好像只有自己才是对的,而对方说什么都是错的。

朋友小梅的老公,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驳型人格”者。

周末两家一起露营,她的老公大刘负责开车,我在后座感叹了一句:“今天好闷热,全身黏糊糊的。”

大刘说:“不是,这才几月啊,7月份更难受。”

“上次我们吃的那家蹄花汤挺好吃的。”

“那家一般,在我吃过的蹄花汤里排不到前三。”

短短半小时车程,一车人(除了大刘)从欢欣雀跃变得死气沉沉。

我们出于分享、交流、欣赏抛出的话,每一句都被他“怼”了回来。

这不仅让坐在副驾的小梅郁闷,也让同车的我们很扫兴,暗暗打定主意:

下次不坐大刘的车了。生活中,我们都碰到过类似的反驳型人格者。

他们可能是父母、伴侣、领导、同事……

和这类人交流时,会发现两个明显的特征:

第一,他们热衷于强迫别人低头,凸显自己更胜一筹。

无视对话逻辑,也无视别人立场。

甚至是为了反驳而反驳,哪怕因此伤害别人,也要将“辩论”进行到底。

第二,他们否定别人的感受,沟通毫无共情。

就像有一次小梅跟大刘抱怨:“婆婆挑剔我不做家务,我心里不舒服。”

大刘说:“你那算什么,我从小就被她挑剔,我都没说我不舒服。”

小梅本意是想倾诉感受,希望他能看见自己的委屈;

大刘非但不看,还反过来要小梅看到自己的委屈。 对话虽然在进行,情感却处在真空状态。

像大刘这样的人,为什么会习惯性反驳别人呢?

原来,他是想通过反驳,满足自己的表面需求——优越感和价值感。

因为反驳别人的观点,覆盖上自己的观点,能制造出一种“高人一等”的体验。

哪怕观点本身并不高明,这种互动方式也可以滋养优越感;

当然,这些体验层面的满足,还只是停留在表面。

背后还有更深的一层需求:自我价值保护。

小时候,大刘总是被父母批评、挑剔,常年无力保护自己,导致他的内心出现两个变化:

第一,模仿父母的语言表达习惯。第二,用反驳来转移内心的焦虑。

一方面,他强烈需要得到肯定;

另一方面,为了转移焦虑,他习惯否定别人,以免被别人攻击否定。

这让他感到:否定别人,不但可以转移焦虑,也可以得到肯定。

竭力维护自尊的愿望,在那一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从那以后,他开始把“反驳”当成了一种获取尊重、解决焦虑情绪的心理策略。

但问题在于,很多时候大刘变成为了反驳而反驳,不分情况和场合。

在小梅和大刘的日常相处场景里,小梅因为频繁被反驳而拒绝沟通时,大刘的焦虑卷土重来;

他越想通过反驳缓解焦虑、获得尊重,小梅越反感、不想理他。

如果你的伴侣、父母、朋友是反驳型人格者,要如何应对呢?

首先要意识到:他们会让我们感到挫败。

因为对方无法作为我们的情感容器,给不出多少共情,挫败难以避免。

但如果我们是内核更稳定的一方,想要改善沟通,一个有用的方法是:

使用一些沟通技巧,比如设立台阶、表达感受、重复对方立场。先设立台阶,表示尊重对方的意见;

再表达感受,让对方同情我的脆弱;

最后重复对方立场,让他放弃辩论、避免前后不一致。

这样一来,不需要费太多口舌,就能得到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但如果,即使用对了方法,对方还是坚持杠。

那么你就要意识到:面对不愿意改变的人,费嘴皮子一遍遍纠正是没用的。

比起为别人的改变负责,

不如把关注放在自己的感受上,设立边界,促进对方反思。

小梅向大刘说了下面这番话:

“现在有空吗?”我想和你谈谈。

“你知道我为什么不说话吗?因为我无话可说了。”

“当我听到你反驳会让我觉得不被理解、很难受。”

“我现在最大的希望是:你以后反驳我的时候,稍微听一下,想一下这样做会不会让我难受。”

这番话有效表明了自己的边界,大刘之后几天减少了反驳次数。

虽然没能完全改变,但小梅这样表达出来,心里好受多了,大刘也慢慢意识到自己的说话方式有问题。

如今听到小梅说“能不能少说两句”,哪怕是在闲聊,他都会审时度势地闭嘴。

试想一下:要是小梅没有设立边界,卷入到大刘的观点里,一定会演变成“针尖对麦芒”。

各抒己见非要把对方说服,越说越不服气,各自黑脸不欢而散。

提交
联系我们条款和注意事项
Copyright © 2024 LifeBlogs. All Rights Reserved.